我特别不喜欢这样的天气,雨下个不停,阴冷潮湿。
中午妹妹打电话,说让回去吃火锅。
回去以后已经准备了很多菜,大多数都是她跟老爸一起去买的。
忽然觉得妹妹长大了。那天说起年龄,妈妈说,你妹妹再过5年就能考驾照了。时间可过得真快。07年暑假回来第一次见到她,她还在襁褓之中。
火锅味道不算太好,老爸解释是没有熬高汤,直接用的纯净水。不过吃完还是很暖和的。
这样阴冷的天气,适合思考一些严肃的话题。
看到一篇文章,是我08年读过一本书的评论。那本书的内容已经忘的差不多了,但是看完评论,也算是把回忆拼凑了起来,这篇评论,我看了三遍,也希望每个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能耐心的读一读:
改革初期的短短数年之中,中国农村与沿海城市的惊人变化,深刻彰显了“市场”这个新鲜的西方事物的无穷能量。
按照经济学的原理,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是因为它打破了旧的低效的分配制度,让资源要素在更大规模上得到充分的利用。
但是与西方明晰的物权体系不同,中国的要素资源都集中在官僚集团之手,他们可以以国家或者改革的名义,任意处置这些资源,从而控制市场的发展方向。
在92年之后,中国的官僚集团灵敏地洞察到了市场+权力这一组合所蕴含的神奇力量,于是他们不仅没有排斥改革,反而积极地投身改革、改造改革,将改革的主动权与解释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的沼泽上岸之后,并没有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而是实现了一种官僚主导的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官僚集团以国家的名义操作一系列交易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特定利益集团的利益输送。
GDP是所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汇,是衡量经济总量的标志。
同样众所周知的是,拉动GDP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和消费。
中国超高速的经济增长,无非也是出自于这三匹快马。
首先说投资,这简直是中国官员最热衷的活动了。
由于监管的长期缺失,银行、信贷等强大的金融工具就像乖乖伏在他们手下任其驱使的小狗,他们毫无成本地将大量的公共资金以投资的名义转移到利益相关集团手中,不但创造了GDP,而且为个人保留了广阔的寻租空间,至于投资回报,则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内,那些屡屡见诸于报端的重复投资、银行坏账之所以会愈演愈烈,其根源正在于此。
在这个财富转移的隐蔽游戏中,本来属于公众的财富被合法地转移,各种金融工具彻底沦为官僚利益集团洗钱的帮凶。
要知道银行的钱并不是大风刮来的,而是全体国民一分一厘创造出来的,由此造成的财富漏洞需要国民在未来悉数弥补。
最近几年,民间借贷、互联网金融等相对高效的融资渠道开始崭露头角,但是相关管控也更加严厉,余额宝的投资额度被限制就是一处明显例证,其意图就是让流动资金继续集中在官僚集团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除了政府主导的投资,吸引外资的进入也是拉动GDP的有效手段。
为了招商引资,各级官僚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其打出的优惠牌包括压低劳动力成本、贱卖自然(土地)资源、配套银行贷款等等,这些对他们而言轻而易举,短时间内拉高了GDP,然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人力浪费,却需要人民大众在未来的岁月里予以买单。
除了通俗意义上的投资之外,直接将国有资产转化为私产,更是转移财富的便捷手段。
90年代中期的国企改制,大量的国有资产被划到个人的名下,在造成了大面积的下岗狂潮的同时,也创造出许多富得离谱的隐形富豪,深刻诠释了“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这句经典语录。
在新千年之后,本来属于公共利益机构的医疗、教育等行业被强行市场化,为GDP添油助力,抛开市场化政策的利弊不说,单是其中的错综复杂的利益输送,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其造成的恶果,同样是普通大众来承担。
经济真正的第二个动力是出口。长期以来,中国的出口奇迹一直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之上,有数据表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是日本和美国的1/50,具体表现就是工人的工资只降不涨,医疗等社会保障严重缺乏。
富士康是广有知名度的血汗工厂,但实际上富士康已经算是良心企业,至少它没有拖欠过工人的工资。
当企业主仅仅依靠压榨劳动力就能获得可靠的剥削利润的时候,他是没有动力去改进生产中的其他要素的。
中国的工业体系已经掉进了低工资、低技术、低教育、低劳动生产率的陷阱,特别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中国长期被锁定在世界产业链的最地层,全球竞争压力被转移到了国内底层人民的身上。
最近上演的美国制裁华为、中兴的戏码引起了广泛关注。
导致中国半导体产业泥足不前的原因众说纷纭,但究其根本,就在于中国官商两界在压低本国劳动力成本上的迷之自信:只要成本降下去,就能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
在对外出口上营造美好的数字,这种以降低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准迎来的强国风范,内里却是产业结构受制于人的困境。
那么中国的劳动者就真的是傻子,不能要求提高待遇么?
答案是真的不能,作为底层的原子个体,他们没有办法组织起一个能与企业相抗衡的团体,注定了在议价过程中处于绝对的劣势,问问你自己,你什么时候理直气壮地要求过老板给自己涨涨工资?
也许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事情是,在越来越多的家庭难以承担多人口的家庭负担之后,依靠人口红利维持贸易顺差的经济模式还能持续多久?
通过投资和出口两大法宝,我们仿佛能够看到一根根巨大的财富输送管道:管道的一边连着农村和边远城市的普通劳动者,另一边通向大城市和权贵利益集团,财富像流水一样逐级向上集中。
其结果就是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农村和边远城市的干枯没落,以及大城市热钱涌动异常繁荣。
虽然大家生活质量在不断改善,但是相对剥夺感却与日俱增,幸福感越来越弱:因为你辛辛苦苦奔波几十年,所创造的财富被各种合法或者不合法的手段被层层抽取,自己却仍要省吃俭用,为生病养老、子女教育等忧心忡忡。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人是没有消费能力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消费一直萎靡不振的根本原因。
有人也许会认为近几年的房地产繁荣是消费回暖的征兆,其实不然。
畸形的房地产消费市场是大量不良信贷的产物,本质上也是政府主导投资的一种变体。
现在我们不得不说说中国之所以能产生这样一种经济模式的原因。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立国、疆域广阔的国家中,依靠庞大的官僚体系进行管理几乎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所以在两千年泱泱封建历史的国家中,尽管朝代数度更迭,但是庞大笨拙的官僚体系每次都能像幽灵一样死灰复燃,牢牢占据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地位。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现代化的通信方式和管理技术足以使小政府变得可能,但是历史的惯性具有强大的力量,中国的官僚集团不但没有在合适的时机进行自我裁剪,反而在现代高超的管理技术的武装之下,变得更加壮大,与之前的官僚阶级相比,他们攫取利益的能力更为强劲,方式却更为隐蔽。
和历朝历代一样,与官僚集团相对共生的,是数以亿计的盘踞在底层的毫无组织的原子化的个体。
他们被强大的力量控制在食物链的最下端,付出巨大的汗水创造财富供上层抽取。
在劣质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丧失了对规则、伦理的敬畏,只有对实力和暴力的恐惧与崇拜。
如此两极对立的社会关系,自然是紧张的,不可维持性的,想办法从分配制度上进行改革,将对立关系逐渐优化为共赢互惠关系,并且营造出大量的中间阶层(也就是常说的中产阶级),是势之必然。
但是领导人是否有勇气与魄力走出这关键一步?
……
我之所以取《国破山河在》这个题目,其实是已经在心里对最后那个问题给出了答案。
晚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