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让我发自内心喜欢又佩服的人不多。颜宁是其中一个。
长得好看,又是实力派。
19岁考上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去普林斯顿大学硕博连读。
30岁回国成为了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而中国的博士平均年龄都要33岁)。
颜宁在清华待了十年,又重新回到普林斯顿大学,成为了终身教授。
这十年,颜宁也揭开了中国学术界虚伪的画皮:
先是清华邀请她回国做教授,回来以后突然给改成了副教授。
再就是三次落选中科院院士。而美国将其选为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最后是待遇很低。颜宁说在清华时年薪只有十万。作为一个年收入预算二三百亿的学校,用这样的薪资对待一个归国的科学家,着实令人心寒。
别说科学家不食人间烟火,要知道,清华大学附近的二手房早都超过10万一平了。
奋斗十年只够买10平米的房子。不及某些带货主播一场的收入。
当然,如果仅仅是一个学霸,我也不会格外关注她。
我对颜宁的喜欢,源自于她的一篇演讲:
“……当我们进了实验室,自己竟然也已变成了人类知识的创造者、科学史的缔造者。
有了这种认知,我的追求目标也逐渐演化为:发现某些自然奥秘,在科学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迹。
当我定义了这样一种人生意义,也同时意味着选择了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一种自找麻烦的思维方式,和一种自得其乐的存在方式。
我完完全全痴迷于这个小天地:会为能够与大自然直接对话而心满意足,会为透过论文跨越时空与先贤讨论而兴高采烈,会为一点点的进展和发现带来的成就感而壮怀激烈……”
在自由中寻找人生的意义,并成为知识的创造者。我最佩服的莫过于这种人。
对待婚姻的态度上,比我大十岁的颜宁也有自己霸气的一面:“我不结婚。也不欠谁一个解释。”
背单词的时候,有个短语叫married to,两个意思:与...结婚;致力于…事。
对于颜宁来说,已将自己嫁给了科研事业。
有人说:努力的意义,就是在以后的日子,放眼望去,全是自己喜欢的人和事。
我想,颜宁早已做到了。
文章评论